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成功举办两堂《新文化运动》主题公开课
3月26日下午第7节,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彭素娥老师于致远楼101开展了第一堂面向学生的题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回响》的公开课。
课程伊始,彭老师严谨细致地核查了学生出勤情况,并引导学生将手机统一存放至教室前的收纳袋中。值得关注的是,前排出勤率高达100%,学生精神饱满,课堂纪律良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课程以一段精选的《觉醒年代》影视片段导入,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彭老师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程为线索,穿插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等代表人物的事迹,通过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百年前的思想激荡现场。课堂中,学生或凝神倾听,或会心微笑,情境化教学显著增强了历史课堂的感染力。 课后,教研室组织了专题评课活动。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亮点突出,多媒体资源运用得当,问题设计兼具学术性与启发性,叙事生动贴近学生认知。
3月29日下午第7节,陈琳老师开展了第二堂面向教师的题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之路》的公开课。
陈老师以“由辛亥革命唤起的希望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的巨大的落差,这巨大的落差是指什么?”展开教学,通过“新文化运动如何突破传统桎梏?”“为何说白话文运动是思想启蒙的钥匙?”“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塑造现代文化认同?”等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串联起思想史、社会史与文学史的多维视角。授课中,教师依托大量史料文献与学术争鸣案例,引导学生剖析《新青年》文本、白话诗改革实践等历史细节,既有理论深度又具现实关照。评课环节中,与会教师高度肯定了问题链教学法的创新价值,认为其“以问促思”的设计有效破解了历史课堂单向灌输的困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度。
本次公开课聚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核,以情境式教学和问题链教学的不同方式,激活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展现了老师们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教学理念,也展现了教研室“以研促教、教研共生”的实践追求。教研室将继续以教师发展共同体为载体,打磨兼具思想性、学理性与亲和力的优质课堂,助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筑牢历史思维。(供稿人:陈琳 一审:李佩芬 二审:肖羽婷 三审:陈琳)